中小企業erp系統項目風險是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不是所有的風險都有很明顯的判斷,這就需要項目經理有一定的風險判斷能力,ERP不僅僅是一個系統軟件,而且在管理上是一個重大變化,項目經理需要對這個企業進行全面了解,例如這個企業的文化,執行力,關鍵領導和崗位,甲方人員的配合與否等等。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在設立ERP項目時,經常會有疑問,為什么要實施ERP系統?我們的企業能成功實施嗎?廠長和經理之所以提出上述問題,不僅是因為決策的需要,也是因為ERP系統實施有太多失敗的案例。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廠長和經理從風險的角度評估ERP項目,無論企業的條件有多優越,無論準備有多充分,實施的風險仍然存在。在ERP系統的實施周期中,各種影響因素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風險是保證ERP系統實施成功的重要環節之一。
一、中小企業ERP系統項目的風險有哪些
通常,人們在考慮失敗因素時,通常側重于分析實施過程中的許多因素,而往往忽略了ERP系統在項目啟動前和實施后的潛在風險。對于ERP項目,風險存在于項目的全過程,包括項目規劃、項目準備、實施過程和系統運行,ERP項目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規劃不合理
你的企業有五年的IT系統規劃嗎?隨著社會信息化,IT系統不僅是企業的工具,也是技術手段。ERP作為IT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于企業的長期規劃,是長期規劃的手段和保證。ERP的目標源于IT系統規劃,是評價ERP系統成敗的基本標準。根據IT系統規劃,應明確ERP系統的實施范圍和內容。
2、項目前期準備不足
確定硬件和網絡解決方案,選擇ERP系統和評估咨詢合作伙伴是現階段的三大任務,也是ERP系統實施的三大要素。
(1)硬件和網絡解決方案直接影響系統的性能、可靠性和穩定性;
(2)ERP系統的功能決定了企業需求的滿足程度,對于企業本身的需求應該很明確,然后再去考察erp軟件的功能,對于管理要求較高的企業,建議不要去買套裝軟件,而是應該選擇像幣加德erp這樣的系統,erp實施廠商有軟件開發能力很重要,在erp系統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對erp軟件模塊功能進行調整;
(3)咨詢合作伙伴的工作能力和經驗決定了實施過程的質量和有效性。
3、erp項目實施團隊不穩定
根據一些實施經驗表明,人是決定ERP實施成功與否的最為關鍵的因素。信息技術的項目小組角色名單:
√ 業務人員(使用人員):明確企業運作的業務流程,確定供應商提供的軟件是否能有效地解決日常工作;
√ 技術人員:了解技術上的其他有關選擇,證明產品適合于在公司的IT環境中運行、并使這些產品正常地運行起來;
√ 財務人員:負責判斷一項交易是否具有成本效益,是否與公司的策略相一致;
√ 談判人員:識破推銷商的銷售策略,盡可能達成最優惠的合同條款和價格協議;
√ 行政管理人員:制定規則,監控實施情況。
ERP項目小組成員的素質及行動能力是保證項目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在ERP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人的潛能,確保人力資源的協作、改變員工對變革的態度,建立起實施團隊、并通過對團隊的培訓、溝通、激勵、評估等措施與手段不斷提高團隊的激勵性和滿意度,實現1+1>2的團隊效果。
另外,盡管ERP項目并非都是高層管理提倡發起的,但是所有成功的ERP項目在一開始就得到了高層管理人員的支持和認可,需要哪一層高級管理者的支持取決于ERP項目的范圍和規模。同時高層管理人員的承諾與支持對于流程團隊獲得基層管理人員的支持十分必要,而ERP實施的最終成功離不開這些支持。
4、項目實施控制不嚴格
在ERP系統的實施中,通常采用項目管理技術來控制和管理實施過程。有效的實施控制體現在科學的實施計劃、明確的階段性成果和嚴格的成果審查上。不僅如此,有效的控制還體現在積極的協調和流暢的信息傳遞渠道上。實施ERP的組織包括:指導委員會、項目經理、外部咨詢顧問、IT部門、職能部門的實施小組和職能部門的最終用戶。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溝通決定了實施過程的工作質量和效率。目前,在企業缺乏合適的項目經理的情況下,這種風險尤為明顯和嚴重。
5、業務流程缺乏控制點
企業業務流程重組是在項目實施的設計階段完成的。過程中的控制和監督保證ERP在正式運行后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企業人為損失。設計控制環節時,要兼顧控制和效率。過多的控制環節和業務流程冗余必然會降低工作效率。控制環節不足會導致業務失控。
6、項目實施評價不合理
雖然項目評估是ERP實施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但這并不意味著項目評估不重要。相反,項目評估的結果直接反映了ERP的實施效果。正確評價實施結果離不開明確的實施目標、客觀的評價標準和科學的評價方法。目前,忽視項目評估是很常見的,忽視項目評估會帶來實施小組不關心實施結果的隱患,這就是ERP項目的巨大風險。
7、系統安全管理不到位
系統安全包括:操作系統授權、網絡設備權限、應用系統功能權限、數據訪問權限、病毒預防、非法入侵監督、數據變更跟蹤、數據安全備份歸檔、主機房安全管理規章、系統管理員監督等。目前企業掌握計算機技術的人很少,接入Internet的也不多。因此,在實施ERP系統時,普遍存在不重視系統安全的現象。比如用戶不注意密碼保密,超級用戶授權很多人。缺乏安全意識的直接后果是系統在安全設計上存在漏洞和缺陷。近年來,銀行或企業計算機系統被非法入侵的消息不斷報告,給企業敲響了警鐘。
8、事故或災難防范不足
洪水、火災、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會給ERP系統帶來毀滅性的打擊。ERP系統正式啟動后,這種破壞將直接導致業務交易中斷,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提前規劃的策略和對策是降低這種風險的好方法。比如建立遠程備份和恢復機制;當計算機系統無法正常工作時,恢復手動處理業務的步驟和措施。
二、中小企業erp系統項目風險管理機制
從以上對實施風險的分析不難看出,ERP系統的實施風險是由項目的內在性質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風險意識薄弱會人為加速風險的發生。風險管理機制是降低和化解風險的有效手段。
1、需求管理
企業通過ERP系統來固化若干年形成的生產管理實踐,在一些失敗項目中,因為企業管理不規范透明,導致需求不明確,使ERP供應商在具體實施中備受困擾,以至項目無法繼續下去。
事實上,完整意義上的ERP需求分析不單指企業自前的需求。應該包括企業:
(1)現有的需求
(2)應該有的需求
(3)未來發展需要有的一切需求
這樣充分的需求分析,能保證ERP軟件能在目前及接下來一段時間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幫助。
2、監督機構
借助專業監管機構,對ERP項目進行風險分析和跟蹤,并提出預防措施。監管機構可以是企業內部的專業部門,也可以聘請外部咨詢公司。在國外,項目審計制度普遍采用,包括財務審計、項目進度審計、風險分析等。選擇設立內部監管機構,聘請外部咨詢機構或兩者結合,由企業根據自身情況決定。
3、監督過程
風險管理不僅要停留在項目實施后的評估上,更重要的是防范和化解風險。監督分為定期階段評估和最終評估,貫穿于項目的全過程,從規劃、準備、實施到系統運行。定期評估是指監督員根據項目實施進度制定計劃,并在現場進行實際分析;最終評估是對運行系統實施后的綜合評估。定期評估是預防性監督,通過分析發現潛在問題和風險,及時提出修改建議,引導項目組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改進。監督的內容不僅僅是對各種風險的專項跟蹤,更是對工作質量的跟蹤;審核項目實施計劃,確認計劃的完整性;跟蹤實施進度,判斷項目實施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審核實施的階段性結果,如系統分析報告、設計報告、測試報告等,并確認實施是否達到階段性目標。
4、長期合作
無論企業如何監督ERP項目,監督機構或外部顧問的長期存在都是必要的。要實現對項目的有效監督,不僅要監控項目的實施,還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只有這樣,監督者才能從戰略分析IT系統的發展方向,把握ERP系統的目標。比如使用幣加德erp,erp廠家會建議一步一個腳印,持續地改進。
三、中小企業erp系統項目風險管理的基本條件
項目實施風險的復雜性對監管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要求。監監督機構需要滿足以下基本條件,才能有效管理風險實施過程。
1、監管機構的權威性
強有力的授權是監督機構開展工作的基本前提。通常,監督機構直接向總經理或企業董事會報告工作,所有實施者,包括項目經理和外部顧問,都在監督中。
2、監管機構的獨立性
只有保持監督機構的獨立性,才能實現客觀公正的監督。在企業內部,監督機構獨立于實施機構,監督人員不參與實施工作,不承擔任何實施任務,專注于監督工作。參與監督的外部顧問不能來自為實施提供服務的咨詢公司。
3、相關的經驗與技能
監理人員要有效監督實施,需要具備項目管理、實施工作經驗、與人溝通能力、審計經驗等綜合工作技能。在監督過程中,監理人員采用各種工作方法了解項目實施情況;廣泛接觸各級實施人員,通過面試發現問題;瀏覽實施小組提交的實施方案、報告、崗位劃分、規章制度,判斷實施的完整性和工作質量;實際測試系統,確認系統的可靠性;審計系統中的真實數據,判斷數據的準確性。監理人員實際參與項目管理和實施過程,有助于正確認識實施情況。審計經驗有助于監理人員快速發現問題,確定潛在風險。
4、erp信息技術綜合知識
監督不僅要求監督者有專業理論,還要求他們有廣泛的知識。具體來說,監督者應該具備的知識包括:企業所在行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IT行業的最新發展、管理知識和計算機系統理論。
以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