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是個管理工具,運用好了是能提高效率的。我們公司最近才完善了ERP系統,以前是只有財務和出入庫,現在從申請到訂單到財務整個業務流都串起來了(這部分施工起來沒難度,但要切合實際很難)、再加上成本核算、MRP計劃、審批流(這三項的設計起來比較費腦子,施工也有一定難度)。剛上線的時候,有很多抱怨,在進行大量細節甚至大的調整之后,現在反饋很好,很多方面效率是有提升的。大概說幾點:
1. 業務審批速度簡直起飛
以前業務審批是要拿著紙質單據(合同、說明、付款申請、文件變更電請、立項申請等等),依次找各個部門相關人員和不同級別的領導去簽字,簽完需要兩三天是常事兒,尤其有時領導不在,還需要集中到前臺之后統一給領導發信息確認。現在每個業務審批大部分一天內搞定,一小部分一個小時內,當然也有一小部分要隔天。(要達到這樣有個前提,審批流程設計時,要推敲推敲再推敲,當時我的原則是,上線環節數量一定<=之前線下環節數量)。
2. 差旅費等費用報銷速度提高
這兩項以前都是需要先審核紙質單據,然后依次找領導審批的,現在全部在線上就審批了(當然最終要見原始資料付款),速度提高很多。
3. 其他業務總體環節數量減少了
在“上線環節數量一定<=之前線下環節數量”的目標下,但剛開始上線時,不滿的聲音是很多的,主要因為不適應以及一些細節還需要調整,在運行了一兩個月之后,除了采購業務,其他業務員反饋都還可以(現在采購也覺得這樣挺好的)。
4. 采購業務更規范了
線下進行的時候,采購申請、供應商評審、合同評審、采購訂單,付款申請這些個環節會在采購員的自我判斷下"合n為一",比如某個業務我很確定會用這個供應商,那么會一起拿著供應商評審、合同評審、付款申請,一起找領導簽字。但是在線上,這些流程必須依次進行,因此采購員會覺得更麻煩了。但實際流程上,這幾個業務本就該有先后順序的,而月每個環節領導該關注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一股腦兒”都拿給領導,無形之中壓縮了領導的思考的時間。另外,如果明天來了一個新采購員,"揣測”不好領導的意思,那可能造成一遍又一遍的重復申請。在“審批時間已經極大幅度縮減”的前提下,將幾個業務分開,也并沒有增加多少工作量,而月避免了漏洞。(當然在流程設計時,是有很多紙節要反復推敲的,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環節增加)。另外有一些細節就不--描述了,比如發票和稅務系統打通實現“一鍵生成”等等。
5. 減少流程漏洞、提高準確性
此處要說說一個誤區,從問題來看,有些人覺得ERP是為了提高效率,但其實,自我感覺,ERP的關鍵在于,減少流程漏洞、以及提高準確性,也大概說幾點:
1 完善采購申請環節
以前的申請是有些有人申有些沒人申有些采購代申,現在全部由第一需求人申請,而且所有的采購訂單必須有源頭申請單,減少漏洞。
2 基礎資料和工程數據管理更加規范
以前不同部門有不同的數據,造成某些業務用舊數據做好幾天,最后反而"幫了倒忙",現在統一以系統為主(當然,前提要設置一套業務流程,保障系統里數據為最新)。
3 提高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和速度
ERP首先可以提高車間領料入庫和成品入庫等數據的準確性(這里涉及到的內容太多了,設計不好的話也可能會"幫了倒忙",暫不細說),進而極大縮短了成本會計檢查數據(材料出庫成品入庫、月底盤點)的時間,做過成本會計的都知道這個過程是多么煎熬。其他還有很多細節,就不一一列舉。
6. 上了ERP沒有改善的原因
"為什么有些公司,上了ERP效率反而更低”:ERP重點不是為了提高效率,但是,降低了效率也是不應該的。那應該是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針對現有流程,沒有刨根問底,甚至很多可能直接跟著實施公司的思路就走了(給我們施工的團隊說,沒有哪個公司像我們這樣這么多問題的<當時把他們逼得很火兒大>,但我們是他們施工過的公司里,唯一一家“成本核算”和“MRP計劃"真正用起來的,扯遠了拉回來)。效率降低的話,
1. 有些流程,標準流程里面是有的,但實際本公司不需要,反而啟用了。
2. 有些流程,表面覺得更麻煩了,但實際是其他崗位人員操作的,總體上并沒有“更麻煩”。或者不同流程線下的時候是合并的現在分開了。也可能是因為,線上流程細節處理的不到位,有些可以自動填入的內容,讓大家手動填寫,某些可以自動生成的單據,讓大家手動下推。
2.“運用錯了,上ERP是找死”,這個也不至于,最多就是錢白花了,然后線上線下兩套業務,只要有人靜下心來對流程梳理梳理就可以解決了(前提得有領導支持)。
3.“管理落后,不上ERP是等死”,管理落后,并不能通過上ERP來解決,相反,要想上ERP成功恰恰前提是要管理不能太落后,本來存在的業務流程要合理,然后ERP幫你把這些合理的流程固
化下來,以防以后新人才上崗的時候,由于不了解不熟練把業務搞亂。所以:管理落后,上不上 ERP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