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簡單了說就是一套進銷存管理軟件。使用ERP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企業內部亂七八糟的流程有一個約束,有一個標準,不按這個套路就走不下去。固定的流程是每個企業都會有的,就像不管是飯店還是學校,有的關鍵職能都是相同的,比如財務、人事等。但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會選擇上ERP。企業ERP項目實施來看: 一是不管公司多么高大上多牛逼,高層領導不重視,最終是面子工程; 二是在ERP實施前沒有一套完整而且具有執行力的流程制度后面的工作難度會考驗大家的耐性甚至會懷疑系統的可靠性,見過大公司因此而失敗。其實ERP只是一個管理工具,不是系統管理員只學對應模塊的操作很簡單,一天時間搞定,如果想學系統維護和二次開發要有一點數據庫基礎,至于能夠達到何種境界因人而異,如果夠牛逼可以直接去軟件的開發公司上班了。
ERP在各個行業各個企業都在使用推廣,但使用怎么樣?卻是不怎么樣。經歷了兩個國內企業,但坦白說,整個ERP就是一個擺設,更可笑的是形成了線上走一遭,假的,線下走一遭,亂的。線上走一遭,不過是為了敷衍一下企業的指標要求,所謂的審計工作;線下走一遭,是為了真實的日常工作,但數據靠蒙,靠個人經驗,缺乏依據,缺乏準確性。當然這是對采購說。其他模塊,可能,或許,財務是唯一有作用的地方。但ERP做成了財務管理軟件,本身就是一個笑話。為什么形成這樣的局面,應該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沒有明確的ERP實施目的
ERP的目的和意義是對流程的再改造,或者重塑。但不是僅僅簡單的財務模塊,包括各個業務模塊,如計劃,生產,采購,技術研發和質量。目的是打通各個模塊之間的信息流,提高信息傳遞效率,降低重復性單調繁雜工作內容,提高工作效率。
對比一下你們的ERP,實現這些目的了嗎?沒有!采購部門的采購員仍然坐著重復性單調繁雜的工作,查庫存,猜需求,催貨,下訂單。
二、沒有進行適度的業務流程改造
ERP不是簡單的把線下工作搬到線上,而是對所有業務流程的一種再造。也因為這個,ERP的實施需要各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參與,需要各個業務的專家參與,甚至需要尋求外部的咨詢機構進行支持。
流程的再造,就需要打破原來的工作習慣,導入全新的工作模式和理念。這個也需要對員工進行培訓,進行宣傳,進行洗腦。
說改變,除了看到的外在變化,更需要明白流程再造的背后邏輯和意義。比如計劃體系,為什么有需求管理,S&OP和計劃,為什么要MRP,MRP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要完成什么樣的任務?理想中的ERP是如何運行的?解決了當前工作中的哪些問題?這些可能都沒有想過也沒有問過。
三、基礎數據沒有構建好
因為邏輯不懂,因為不清楚目的和意義,自然ERP中的基礎性工作也就不會去做,在加上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只要ERP能跑動,那么基礎性工作是否完備,數據是否準確,也就無所謂了,只要說ERP上線了。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ERP中的數據不準,混亂,基礎性工作沒有準備。比如計劃中的需求計劃。從來沒有做過需求管理,預測,也從來沒有形成預測機制,需求管理機制,又怎么可能有需求管理。沒有需求管理,怎么能夠有效實現生產的均衡性,采購計劃如何能夠提供預測需求,如何能夠縮短交貨期?但更可笑的是,他們認為按照訂單生產,干嘛還要預測。好,實際情況是,公司沒有預測,生產為了均衡性,為了避免交付問題,自己預排,采購為避免缺貨,影響生產,自己預投,供應商為了避免交付問題,自己預測需求采購原材料。可能你猜測這個原因來自生產,干嘛考慮均衡性,柔性生產,靈活生產不是更好。好,且不說建立無限產能的必要性和成本,單是銷售的急單和插單都會讓生產崩潰,讓各個業務部門崩潰。這些基礎性工作包括BOM,包括價格,包括需求數字,包括庫存準確性,包括車間的領料模式等等等等。ERP的真正實施,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而我現在就掉到了這個坑里。為了改善訂單,不得不去完善基礎工作和數據。真是一個系統性的,浩大的工程。